返回首页

碣石山是什么岩石?(碣石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www.mybv.cn   时间:2023-02-21 18:28   点击:8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碣石山是什么岩石?

碣石山的岩石属叶岩岩石

二、碣石是怎么形成的?

答:碣石学名叫海蚀柱,这种石头的形成是沿海基石残山经过长时间风化,软的脱落,坚硬的矗立在岸边或海里。碣石因曹操在《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的诗句而名扬海内外。近年来,碣石更引起众多游客和考古人员的极大关注。

三、"东临竭石,以观沧海"里面的“竭石”写的是哪里?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乡”美称的昌黎县城北,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其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突起于靠近昌黎县城的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楬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四、东临碣石中的碣石对面三块最大的石头?

碣石对面三块最大的石头是天涯海角。

五、东临碣石的石是什么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六、广东汕尾碣石镇石头围村?

碣石镇下辖的村有:红坡村红卫村港口村包一村包二村灶背村海英村围仔村新丰村浅海村浅澳村田头园村后埔村新饶村上林村北城村南城村角清村前堆村上洋村曾厝村角洋村草洋村戴厝村角溪坂村新布村梅田村霞博村桂林村湖坑村桥头村滴水村六桃村南溪村新酉村莲花村更新村——没有叫石头围村的。

七、碣石的读音?

这两个字读音是jié shí。

碣石,指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碣石山馀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 ,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

古代的碣石是一处风景美如画的观海胜地,就在秦始皇出巡求仙时期便亲自登临过碣石,并在其修建了自己的行宫,之后还将这一事迹雕刻在石头上以作纪念。

在古时候有很多帝王都亲身登临碣石,比如汉武帝、北魏文成帝、唐太宗和北齐文宣帝等等,还在此地吟诗作赋,留下了很多历史足迹。

碣,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jié、yà,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碣字的基本含义为圆顶的石碑,如残碑断碣、墓碣;引申含义为猛兽盛怒的样子。

在古文中,碣字也常做形容词,表示山高耸的,高大的,如碣以崇山。——《汉书·扬雄传》

八、碣石是什么石头?

山名。在 河北省 昌黎县 北。碣石山 馀脉的柱状石亦称 碣石,该石自 汉 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书·禹贡》:“导岍及岐 …… 太行、恒山,至于 碣石,入于海。”

《汉书·武帝纪》:“行自 泰山,復东巡海上,至 碣石。”

唐 韦应物《弹棋歌》:“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

明 王錂《春芜记·献赋》:“似迢遥乘槎海畔,把碣石相望。”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 挥鞭,东临 碣石 有遗篇。”

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所指地点?

魏武帝曹操《观沧海》开篇第一句,提到作者观沧海的地点,即东临碣石。

碣,本义为齐胸高的石块;引申义为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那么曹操观沧海时,是站在一块临海的圆石上还是站在一个名叫碣石的山顶上,让人模棱两可。

俗语:站得高,看得远。单单站在沧海边上的一块圆石,放眼望去,也只是一片海面和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看不到竦峙的山岛以及岛上繁茂树木、丰美百草。因此,碣石,是一个地点,碣石山;而不是一块叫“碣”的石头,碣石门。碣石门是由屹立在近海里的石柱,即海蚀柱形成的。

碣石,具体在哪,有诸多说法。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北戴河以西;一说在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碣石的确定位置,对《观沧海》的物境和情境都十分重要,还会影响到意境。毕竟今天的昌黎县与绥中县直线距离有近150公里。换句话说,换算成东汉时的里,汉代的一里相当于今天的415.8米,那可是近400里。

要定位碣石山的确切位置,还是要从史书找依据。《三国志·魏书》中有四处记载曹操北征乌桓这事,即《武帝纪》、《田畴传》、《郭嘉传》及《乌丸传》。从这四处对曹操北征事件所记载的地名,梳理曹操去讨伐乌桓行军路线: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无终(今天津市蓟州区)→徐无山(今河北遵化市东)→卢龙塞(今河北迁西县北喜峰口一带)→平冈(今辽宁凌源市西南)→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柳城(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十二台营子)。

然而《三国志》未对曹操的回师线路详细记载。但31年后,即(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征辽东时在《晋书·宣帝纪》有一条行军路线,即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孤竹(今河北卢龙县南)→碣石→辽水(今辽宁境内浑河)。司马懿征辽东的行军路线可佐证曹操得胜归来的回程:柳城→卢龙塞→易水(有三条,都在易县内:一为古武水;一为古濡水,又名沙河;一为雹河,今瀑河)→易县→邺。

从曹操北伐乌桓的行军、回师路线以及司马懿征辽东行程,可知曹操东临碣石应在孤竹城驻军期间,时间应农历九月末或十月初。因此,碣石应为碣石山,处在孤竹城东面,位置也与史实相合。由此,曹操登临观海的确切地点是碣石山。碣石山,在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城北,东距渤海仅15千米。

文章图片3

碣石山与渤海边相距15公里,不借助仪器设备,仅凭人的肉眼是看不到海,也看不见海面的洪波涌起的壮观,更看不到山岛上的草木茂美。以今人的视角看古人的视野,偏差在所难免。更何况以现代城市中的能见度去推断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眼界,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如诗词鉴赏所说:“诗要用形象思维去看待,不能如散文那样直白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因而,站在碣石山顶,远望凸于海中的北戴河半岛,也会给人以“山岛竦峙”的景象。

另有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提及:碣石山“县西北二十里。山势穹窿,顶有巨石特出,因名。”其主峰仙台顶(俗称娘娘顶) 峭拔挺俊,海拔695米,东临大海,自古被择为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为古今观海胜地。历史资料记载,登碣石山观沧海,不单是魏武帝曹操一人,前有秦皇嬴政、汉武刘彻,后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以及唐宗李世民等,他们都可能曾登临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