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评价中国的摩托车文化?

来源:www.mybv.cn   时间:2022-06-28 11:47   点击:143  编辑:摩比网   手机版

如果题主希望发展出欧美式的摩托车文化,基本是无望的。

但是中国有属于自己的摩托车文化。

本文侧重写以摩托车为爱好的文化,而非交通需求。个人观点,有失偏颇,往路过的看官指正。

摩托车文化的诞生伴随着重工业革命后的运输需求,故其起点应是美英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876年,德国人奥拓造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内燃机。而此前,英国人在对内燃机的原理上也有所建树。

现在广为流传的复古车型:cafetracker起源于英国,而bobberchopper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

比起动辄几十年的机车文化,我国确实起步较晚。国内摩托车文化至此,大致几个原因。

一是摩托车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运输工具,需求面窄。

也未作为娱乐消遣的消费品,市场有限。本土产业不算发达,成本相较不易控制。而以bobber为例,也是在战后需求降低,随军人退伍流入民间市场,而非崭新的消费品。

现代家庭明显对于汽车的需求更高,我在的车友群里,小厂的老板也是说,摩托车行业亦是夕阳产业。

二是政策不允许,多地禁摩,不再赘述

国情如此,文化的发展一要大量资本,二要政策扶持。可以少走弯路。

另来,大众对摩托的刻板印象也成为阻碍,不过,每个圈子都难逃这样的困扰。

三来作为用户,更要倾心于文化本身。

文化以车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用户以车为介交流,探讨技术和经验是良好健康文化的开端。

但将摩托车作为自负资本的人大有人在。摩托论坛里激化摩托与汽车间矛盾,各个社交媒体上不乏骑车搭讪、教思域做人的作品。不知是真事还是剧本。

我想这不是良性的文化,反而易遭致路人厌烦和政策收紧。

四则任何爱好都伴随成本的投入。

抛开摩托车本身,场地的要求亦是一部分。以仿赛而言,乐趣一部分就是速度带来的刺激,要追求速度就需要合法合适的场地。

不是每个骑手都有能力经常下赛道或是频繁的维修、保养、更换消耗件。同时又有一部分骑友在公路上行驶,四下无人时心痒难耐,免不了点点油门,但是封闭道路不是超速的理由。

良性的文化需要所有参与者一起营造。

21世纪中叶,结合我们的国情,希望一部分骑友不要沉浸在影视作品带来的匪气中,做遵纪守法的骑士,骑帅不骑快。

同时一个帅气的骑士,魅力和文化的气质是散发出来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姑娘是要吸引的。

就不要拦住陌生的姑娘搭讪或是邀请她们搭便车了。如果是剧本的话,也希望给新手或是有意加入的人一个良性的诱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